新华社上海9月29日电(记者何欣荣、杨有宗)昔日播下的开放“种子”,如今已经“开花结果”;率先实施的制度创新,步入常态化运作;更多的外资、更新的业态,正在拔节成长……上海自贸区挂牌六周年之际,记者实地走访“梦开始的地方”——上海自贸区保税片区,在回顾“初心”中展望自贸区前进的方向。
放大贸易优势 让企业做全球生意更顺畅
位于上海外高桥的施坦威钢琴亚太有限公司大厅内,一台“黑钻级”的三角钢琴十分抢眼。与电脑连接点击播放后,一首激昂的乐曲就从钢琴键盘上倾泻而出。不久后,这台价值600万元的钢琴将从外高桥出发,前往它的海外买家。
“我们刚来中国时,只是一个很小的贸易公司,一年只能卖掉几台钢琴。现在已升级为亚太区总部,去年仅施坦威品牌的钢琴就卖出近500台。”施坦威钢琴亚太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王鑫说。
施坦威的“飞跃”,得益于上海自贸区保税片区的制度创新。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、保税区管理局副局长陈彦峰说,在贸易便利化的基础上,保税区推动企业拓展离岸贸易等新功能,积极打造复合型总部。比如,施坦威可以在上海,将德国生产的钢琴直接卖给东南亚或者澳大利亚的客户,复合型总部让其全球生意做得越来越顺畅。
统计显示,当前上海自贸区保税片区内的总部企业达到263家,占上海全市的近15%。这些总部通过扩大采购销售、贸易结算、供应链管理等功能,不断提升在中国和全球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。
科创、文化等新业态加速成长
谈到保税区,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穿梭的集卡、林立的厂房。而如今,越来越多的科创、文化等新业态在上海自贸区保税片区成长起来,为区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。
走进保税片区内的鉴甄检测技术有限公司,整洁的实验室内汇聚了各类先进仪器。鉴甄检测相关负责人表示,鉴甄主要从事中药标准化方面的检测工作。“由于保税区属于海关特殊监管区,我们使用的大量研发设备,可以享受进口关税及增值税方面的免税,从而减轻了企业资金压力,也能更好地通过技术服务帮助中药走出国门。”
像鉴甄这样的科创企业在上海自贸区保税片区还有不少。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2017年在外高桥设立了创新中心,引进了一批在细分领域领跑的生物医药企业。复旦科技园总经理王伟说,科创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,在国际商务、人才、资本等方面的交流和互动越来越频繁,这恰好与保税区的转型升级需求“合拍”。
文化也是上海自贸区内迅速发展的新业态。近日,上海国际艺术品保税服务中心在外高桥正式启用。这幢设计前卫的白色建筑,是目前全球面积最大的艺术品综合保税仓库。上海自贸区国际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胡环中说,自贸区的制度创新促进了艺术品贸易的发展。2018年上海自贸区的文化贸易额突破400亿元,较成立之初增长了15倍。
外商用增资为自贸区营商环境“投票”
是制度创新的高地而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——从2013年挂牌之日起,上海自贸区就通过对标国际最高标准、最好水平,不断推出营商环境的“升级版”“高阶版”。6年来,自贸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,但自贸区建设者一门心思“求发展”“再创业”的劲头并没有改变。
以施坦威钢琴为例,市场做大了,售后维修的需求随之而来。过去,已销售出去的钢琴再回保税区维修,面临不小的障碍,有的近在咫尺也要送回德国维修。通过大胆先行先试,如今上海自贸区保税片区内的检测维修业已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,形成以飞机、船舶和机电维修为代表的全球维修业务体系,今年营业收入规模有望突破百亿元。
营商环境好不好,企业最有发言权。嘉能可增资5.1亿美元,西门子增资2.6亿美元……在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中,2018年上海自贸区保税片区的合同外资增资近25亿美元,今年上半年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2%,显示出“逆势飞扬”的势头。
今年8月,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挂牌,自贸区建设迈开新的步伐。陈彦峰说,未来保税区域将与临港新片区共成长、同进步,一起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,将对外开放的大门开得更大更敞亮。
责编: